主页 > 业务培训 > 培训课程
业务培训
联系我们
  • 13384140006(同微信)
  • 024-43625199 官方网站:http://www.bxxlhyxh.com/
  • service@bxxlhyxh.com
  • 辽宁省本溪明山区水塔路11栋6号
培训课程 主页 > 业务培训 > 培训课程

总觉得自己“不够好”“我不配”,该如何调整?

来源:本站整理 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.06.13        浏览:445 次
你听过爸妈说这样的话吗? “我们一直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,我们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你; 我不开心,都是因为你不努力学习; 我们本来就很穷了,还把最好的都给了你。” 如果是这样的成长环境,那会是什么样的人生? 在我的咨询室里,曾经有一位来访者丫丫,就活在这样的童年里。 在她的世界,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快乐了。 而且在三年前,因为分手、失业、被催婚等各种压力,她被完全压垮


你听过爸妈说这样的话吗?

 

“我们一直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,我们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你;

 

我不开心,都是因为你不努力学习;

 

我们本来就很穷了,还把最好的都给了你。”

 

如果是这样的成长环境,那会是什么样的人生?

 

在我的咨询室里,曾经有一位来访者丫丫,就活在这样的童年里。

 

在她的世界,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快乐了。

 

而且在三年前,因为分手、失业、被催婚等各种压力,她被完全压垮,并确诊了抑郁症。

 

幸好,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,状况有所缓和。

 

经历咨询之后的她,除了看清楚原生家庭,还第一次看到真实的自己,并发现深藏内心多年的“自罪感”。



什么是“自罪感”?

 

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和内疚感。

 

征得这位来访者的同意,今天我想通过她的故事,来和你详细聊一聊“自罪感”同时也希望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成长的能量和希望。


 

 

自我攻击往往来源于

早早被种下的“自罪感”

 

如果听到有人整天这么说你:

 

“你很笨”、“你就是个失败者”、“你一点都不配”。

 

你会怎么做?

 

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大声怼回去,或者阻止他们“不要再说了”,抑或直接不理他们。

 

那如果这些评价你的声音,是你自己内心发出来的呢?

 

想必会令你深信不疑:相信这些本是你自己的标签。


丫丫第一次来我咨询室的时候,从她的讲述中, 我听到最多的词就是:

 

“我是一个失败者”、“我很笨”、“我很懒”、“我不讨人喜欢”、“我总是把事情搞砸”、“我不配”。

 

她就像给自己贴上一个个的标签。

 

为什么她对自己会有如此负面的认知?这难道是她内心真实的声音吗?

 

在接下来的咨询里,听她说起童年,问题的答案便开始慢慢浮现。



4岁的时候,丫丫的爸爸被调出差,只有妈妈一个人带她。为此,妈妈不得不放弃深爱的话剧演员工作。


那时候,她常听妈妈念叨:

 

“就是因为我一个人带你,人都累病了,怎么有时间追求我的事业!”

 

9岁的时候,爸爸让她帮忙保守一个小秘密,但她没守住,所以妈妈顺藤摸瓜发现了爸爸的婚外情。

 

那时候,她被爸爸无情指责:

 

“都这么大了,怎么连这点心眼都没有!你不想要这个家了?”

 

也是从这件事开始,妈妈和爸爸开始长年冷战。

 

在后来长达10年的冷战中,妈妈一旦觉得不好受,就会对丫丫说:

 

“我之所以没有去找更好的伴侣,都是因为你啊。”

 

这些话,可能是讲者无心,但听者有意。

 

对于丫丫来说,这些话是极具杀伤力的。




 从小到大听着这些话长大的她,一直认为自己是个“麻烦”

 

她觉得,家里变成这样,都是自己的问题,是自己让父母不够快乐。

 

咨询至此,我已经看出了她内心深层的问题,“自罪感”已经困住了她的人生。

 

我问她:“如果你从出生就只能从一面镜子看自己的样子,你有想过去怀疑一下这面镜子么?”

 

她被我的问题怔住了,而后陷入沉思。

 

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,在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之前,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大多是父母和社会文化背景赋予的,也是家族代际传承的价值观赋予的。

 

简单点来说,父母是一面镜子,我们会从他们的评价里,去认识我们自己,去建立我们的认知系统。

 

但这一点,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自知。

 

不过,这面“镜子”反映的是真实的我们吗?

 

不一定的。

 

所以,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,你一直在爸妈这块“镜子”里看自己,从来没有怀疑过这面镜子、从未质疑过爸妈的说法,而且长期活在这样的认知里不做变化,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?

 

——我们将渐渐迷失自我,而且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。”



童年时期,一旦认同了被父母定义的各种“罪证”,“自罪感”便会悄悄爬上身体。

 

伴有“自罪感”的人常常会因为被给予而感到内疚、因为不够优秀而内疚、甚至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感觉到内疚。

 

而这种内疚感会令人产生一种想偿还的心理这种偿还的心理,会让人不自觉地将自己和父母“捆绑”在一起。

 

这样只会导致我们更难活出独立的自己。

 

可怕的是,这类人成年以后,偿还的欲望还会泛化甚至“变形”。

 

比如说,他们总觉得对全世界有所亏欠,甚至演变成无处不在的对自己的攻击与否定。

 

丫丫曾跟我说过,

 

“每到一个新的单位,我都要做的比领导给的多一些

 

每认识一个新的朋友,都要先送个小礼物,不然不安心

 

同事下班了,我都在反复修改我的工作,我总认为它不够好。”

 

当时我问丫丫:“如果不做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?”

 

“内心会有隐隐的不安——虽然平等是很美好,但自己没办法安心享用。

 

很明显,“自罪感”引发的“亏欠感”和“自我否定”已经渗透到她的日常工作和生活。

 

 

“自罪感”的家庭是个循环

 

在咨询室里,在分析来访者的问题过程中,我们常常会引导来访者“回顾”家庭。

 

诚然,从家庭关系入手,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式。

 

前面的咨询,是从丫丫的角度帮她分析家庭。在第四次咨询的时候,我开始引导她从另外的角度继续探索。

 

“我们试试站在你爸妈的角度看看,我们又会看到不同的一幕。”


其实在“伴有自罪感”孩子的家庭里,父母的原生家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:

 

他们也很需要肯定、认同和被重视的感觉。

 

于是他们会期待在孩子身上获得在原生家庭难以获得的感觉。


一旦孩子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,他们便会怪责于孩子,就像丫丫爸爸妈妈对丫丫那样。

 

但如果不是通过心理咨询的引导,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,都很难意识到这些问题所在的:


孩子不会知道自己和爸妈的内心需求,父母也不知道内心想要什么。



当我们无法正面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欲望,并传达出来时,它便会扭曲变形、蔓延在家庭的空气中。

 

然后会寻找一个人来填补内心的空洞,而这个人往往是亲密的人,甚至是自己的孩子。

 

父母需要活在一个奉献者、牺牲者的人设里,才能感觉到自己有地位、才被重视和需要、才有足够的理由去向别人要他们缺少的东西。

 

但作为心理咨询师,想告诉你,他们恐惧的是孩子对他们的“抛弃”。

 

所以,他们会无意识的制造令孩子感到内疚的各种场景和行为。

 

“比如你的妈妈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幸是你导致的、你是应该补偿的。

 

其实当你能重视她的需求,她的内心会更安稳,因为她真的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寻找幸福的感觉。”

 

听我说了这些,丫丫舒了口气,“我好像能理解了。”

 

 

为自己解绑

释放真实的自己

 

“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你身上,你只是被困于其中。

 

所以你感到内疚并不真的意味着你做错或亏欠了什么。

 

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,丫丫慢慢看到真实是如何被扭曲的、自己如何在自罪感的趋势下“惩罚”自己的。

 

她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很糟,只是自己把“照顾其他人”,当作从出生要完成的“任务”了。

 

“在觉察这些之后,你可以选择给自己解绑,接下来的幸福要靠你自己去找寻的,你要去找找你自己的幸福么?”




 丫丫告诉我:

 

“以前我会觉得困于家庭,根本没得选。

 

现在我要把这些“任务”放下了,我不想再为别人负责了。”。

 

再次跟她联系,是两年之后,她已经没有了当初刚来咨询室那会的自卑感,已经不再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,她也不再担心在朋友面前到底应该如何表现。

 

当然,她也从抑郁中走了出来。

 

下面有几点当时在咨询室里给丫丫说的话,我也写给大家,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一些能量:

 

a. 没有满足到父母,并不是你不够好。

 

如果你没有通过自己的足够顺从给他们安全感、没有通过自己的足够优秀给他们自尊感、你压抑了自己很多需求,都没能换取父母的舒适与轻松,那不证明是你的错或者是你不够好。

 

b. 理解父母的难处,认清他们的痛苦“不是你造成的”。

 

父母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你,也不是来源于他们给的那些“都是你造成”的原因。

 

那些原因会让他们当下感觉到好受一些,那是他们认知范围所能给自己的解读。

 

真实的原因是,他们也没有被好好的爱过、被肯定过。

 

曾经没有得到过爱的父母,会向孩子索要爱的。

 

c. 请给你自己解绑,你有你的选择。

 

他们给你带来了“自罪感”,你可以选择原谅,也可以选择不原谅。

 

但请给你自己解绑,你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自己,比如可以选择一种新的对自己的看法、新的活法。

 

不用再期待自己要靠变得完美去获取爱,你可以大口呼吸、自由地奔跑,你还是你,可是你在关系中更自在了。

 

心理咨询虽然无法改变过去,但是它能陪伴你“看见真实”。能帮助丫丫从困境中走出,并发现真实的自己,我很开心。

 

从业11年,每次看到来访者能从咨询中看到真实的自己,并且重新出发,我都觉得当初选择当心理咨询师这条路,是值得的。

 

我也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帮助到你。

 

最后有两句话想送给大家,


“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,父母也无法拥有完美的婴儿。


尽管我们不够完美,但仅仅是降临到世界上,已经是大自然最美好的礼物了。”


编辑:董浩

审核:袁明忠

客服:024-43625199 官方网站:http://www.bxxlhyxh.com/
手机:13384140006(同微信)
地址:辽宁省本溪明山区水塔路11栋6号
辽ICP备20006916号-1    技术支持:逐日科技   
  • 关注我们
  • 关注我们
返回顶部